~台南福府城 ~



分類:圖片分享

2008/12/14 09:25



台南福府城


 

台南府城      (台灣古都)     

荷蘭人佔領台南(1624~1662),築熱蘭遮城(安平古堡),開闢普羅民遮街(民權路)第一條有計畫興建的歐式街道,後來成為台南市街的重心,建普羅民遮城(赤崁樓)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赤崁樓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台南孔廟


鄭成功(1662~1683)趕走荷蘭人,改安平鎮。鄭成功逝世,世子鄭經即位,任陳永華為謀主,在他的規劃推動下興建台灣第一座孔廟,設立學校,開啟了文化的先聲。興水利,課農桑,安撫原住民等等,種種施政,使台灣逐漸成為漢人的樂土。清朝(1683~1895)改明鄭的承天府為台灣府,建四草砲台,安平小砲台,英商於安平設德記、和記洋行,億載金城砲台完工,建赤嵌樓清式建築,台灣府改台南府。因滄海桑田的變遷,昔日波光粼粼的台江海岸,因發生大風雨,大量河沙注入台江,千里汪洋盡成海埔。幾經修復,仍無法挽救,優勢盡失。日軍(1895~1945)進據台南,台南驛(台南火車站)落成,洋行完全撤離安平。地方法院開始興建。台南廳舍(台南市政府)落成。台南改制台南市。台南新運河開通。台南驛改建竣工。日人除了對思想的箝制外,對台南市容也做了不少改頭換面的功夫。古都台南就在日人手中,逐漸有了現代化都市的雛形。

中華民國光復後1945年以後,定台南市為省轄市。全市劃分為7個行政區,廢日式町名,改今街名。孔廟進行修復,規劃孔廟文化園區。300多年來所累積的傳統文化精華,使台南成為無可取代的文化古都。台南就在歷史文化餘暉的映照下,重新蹣跚起步,展開各區復原的工作。 1885年,台灣建省,遂改台灣府為台南府,是為台南得名之緣由。直至十九世紀末期,台南一直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之重心,由於這層歷史淵源,故台南市古蹟名勝特多,稱為文化古都,聞名全台,實有其緣由也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擔仔麵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棺材板


提到台南最著名的小吃有知名度赤崁棺材板、度小月擔仔麵、安平蝦卷,其他蚵仔煎 、臭豆腐、米糕 、肉圓碗粿肉粽、土魨魚粳、虱目魚肚……;中國城、小北夜市等新式、規劃完善的市集,而零星的創始老店、經典招牌則散見民族路、天壇、東門圓環一帶,至今屹立不倒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g5188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