奢侈稅 豁免條款/先買後賣出現漏洞 應明確定義
奢侈稅為免傷及無辜,另列10項豁免條款,業者說,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,即使不列豁免條款,也會有人鑽漏洞,而目前公布的10項條款,比較可能出現漏洞的則是「先買後賣」、「農舍」、「其他」等項目。
財政部將先買後賣列為豁免項目,主要是先買後賣維持一屋,屬自住行為,因此排除,不過如果房市持續好,投資客未來可能找一個名下只有一間房子的人頭 (或自己本身就合乎條件),不斷買一戶賣一戶,一樣可以賺差價,但不用被課稅。
同樣的,排除課稅的自用住宅,因未限定購買次數,也有這個方式可以操作,不過前提都是房市仍有利可圖,如果房價看跌,就沒有人願意如此大費周章。
另外在其他項目部份,財政部初步以非自願性移轉為原則,包括失業、工作因素或債務問題,並由財政部認定,投資客只要能提出失業、債務等証明,也能避稅。
【聯合晚報/記者游智文/台北報導】
奢侈稅豁免條款 應更明確定義
行政院昨通過奢侈稅草案,並擬出10項豁免項目,其中包括農舍、建商出售新屋、法拍屋、銀拍屋等,有人質疑是否公平。業者、學者表示,奢侈稅主要打擊投機行為,上述為常態或非自願性,如果課徵反而不合理。
房地產學者花敬群表示,財政部這次沒有把短進短出的預售換約交易納入奢侈稅,是有點不足,不過建商將名下要銷售的房子移轉給民眾,是正常銷售,不能說是投機行為。
信義房屋企研室經理蘇啟榮表示,預售屋完工後通常先整體總登記在建設公司或起造人名下,再進行分戶第一次登記移轉,這是銷售流程而非投機炒作,自當排除。
另外農舍部份,財政部規定為農地農用、免徵土地增值稅的土地,雖有部份人士在農地蓋別墅,但考量對真正農民稅負壓力,列在排除項目。
至於法拍屋多是因為債務人欠債,名下不動產被迫流入法拍,而且一旦流入拍賣市場,價格也比較低,且依財政部規定為遭強制拍賣的房地,非投機行為,沒有道理再另外課稅。
銀拍屋部份,限定為因行使抵押權而取得的不動產,換句話說,銀行也是因債務人還不了債,被迫取得,而依規定又需在一定時間內處份,因此也必須排除。
比較具爭議的是「其他」項目,這部份由財政部自行核定,且視個案,在缺乏更明確定義下,恐怕成為一大漏洞。 【聯合晚報╱記者游智文╱台北報導】

奢侈稅豁免條款
相關報導